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科技新闻 > 正文
我校再次入选两个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
作者:科研处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08-23   点击数:

近日,陕西省教育厅公布了2020年度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我校2个团队入选立项。这是继2019年我校首次获批入选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后,再一次在创新团队建设中取得重大成绩。

 

我校20192020年度入选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名单

序号

入选年度

团队名称

所属院部

负责人

1

2019

陕西省脑重大疾病机制与防治研究创新团队

基转所

苟兴春

2

2019

新型透皮给药系统研发创新团队

药学院

李伟泽

3

2020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团队

基转所

余琦

4

2020

数字化牙合修复重建创新团队

口腔医学院

刘昌奎

 

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项目自2019年起实施,旨在围绕国家及陕西省的重点研究领域和重点学科发展方向,依托重点科研平台或基地,培养和造就一批道德素质过硬,学术基础扎实,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创新团队,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和能量聚集,为陕西高校四个一流建设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020年度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经各高校遴选推荐、专家评审、网上公示等环节,共确定立项85个团队。我校在2020年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申报中,遴选推荐2个团队上报省教育厅参与全省公开答辩,并在全省148个团队中脱颖而出获得入选。

我校自该项目设立以来,连续两年共4个团队入选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建设,体现我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我校科技工作发展态势良好。我校将按照《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管理办法》要求,认真做好团队建设与管理工作,为国家和我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科技处 文/潘瑾)


附:20192020年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及负责人简介



陕西省脑重大疾病机制与防治研究创新团队

团队负责人:苟兴春


负责人介绍:

苟兴春,博士、教授,西安医学院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所研究所所长、陕西省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国家创新创业优秀导师、西安医学院科技领军人才、陕西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带头人。

2010年获“青年科学家奖”(Cancer Science)、获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任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十届理事、陕西省细胞生物学学会常务理事、 国际合作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广东省科技咨询专家库成员等10余家学术任职。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再生与修复、阿尔兹海默症机制及防治。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获省教育厅和卫生厅科研计划各1项、获人社部优秀回国人员资助1项、陕西省重点项目1项。 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25篇,IF>20的论文1篇,IF>10的论文1篇,IF>5的论文8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25.807)。申请国家专利8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

团队简介:

该创新团队以陕西省脑疾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和基础医学优势学科为依托,由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所和基础医学部的科研人员组成,开拓形成以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再生与脑保护、神经胶质瘤和脑靶向生物技术药物研制为主要研究方向的“脑重大疾病机制创新团队”。团队带头人苟兴春教授为西安医学院科技领军人才,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任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所所长。核心成员分别来自于西安医学院基础医学部和研究所,空军军医大学全军神经科学研究所,广誉远中药股份有限公司组成。核心成员同时是陕西省脑疾病防治重点实验室的骨干成员。核心成员的研究方向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在科研工作中,形成了一个年富力强、和谐互作的科研团队。团队现有成员19人(其中核心成员8人),13人具有博士学位,陕西省特支计划1人,有教授3名,副教授3名。近五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青年项目、陕西省重点项目、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等30多项,其中核心成员主持课题总经费约为500多万元。团队所有核心成员围绕脑疾病研究方向,充分发挥其独创性和主观能动性,在突出各自研究背景及技术优势的同时,各核心成员间进行深入的合作,实现团队研究工作的高效性和互补性,从而保证了团队研究方向的一致性。目前,团队实验室总面积为2500平方米,配备有认知功能各种仪器、活细胞测定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仪等大型仪器设备,建立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纳米药物转运系统等转化医学实验技术平台。


新型透皮给药系统研发创新团队

团队负责人:李伟泽


团队负责人介绍:

李伟泽,博士,教授(破格),中共党员,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药剂学专业。主要从事药物新剂型、新制剂与制剂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已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10篇;获得新药新制剂授权发明专利15项;主持科技成果鉴定2项;主持完成包括国家级与省部级等科研项目共12项,其中包括省部级透皮给药新药研制重大专项1项和新药研发专项1主持开发了国内首个治疗乳腺增生的中药水凝胶贴剂新药(批件号:2018L02847),在国际上首次构建了阴道黏膜新型给药系统“后膨胀型水凝胶泡沫气雾剂”,填补了领域空白,被《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誉为“对给药系统是一个原创的、有价值的贡献”。获得2018年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1项,陕西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和银奖各1项,2019年陕西省优秀药学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团队简介:

新型透皮给药系统研发创新团队,是依托我校陕西省中医药二级科研实验室和陕西省药学一流本科专业组建而成。团队基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解决企业技术瓶颈为目标、以带动学科和医药经济发展为落脚点”的模式运行,“产学研用”全过程深度融合,主要研究开发药物透皮透黏膜新型药物制剂并实施成果转化。团队的建设将促进陕西省新型透皮给药系统等领域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带动我省药剂学等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为药学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与我省医药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团队

团队负责人:余琦


负责人介绍:

余琦,男,医学博士,201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专业为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西安医学院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所副教授,陕西省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空军军医大学天然药物研究所博士后(已出站)。担任西安医学院学委会委员、陕西省实验动物学会理事、中国微循环协会转化医学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九处通讯评审人和多个专业杂志审稿人。博士期间获西安交大医学院光华教育基金资助赴日本山梨大学联合培养。获首批陕西省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称号,十二届陕西青年科技奖、西安医学院人才振兴计划首批卓越人才称号。目前主要从事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心血管病、肥胖和糖尿病的研究工作。发表SCI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文章16篇。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材和英文教材共4部。主持科研项目共15项,其中主持国家科学自然基金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基金2项、省级及教育厅课题4项。研究成果获2014年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2017年陕西科学技术三等奖。

团队简介: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团队依托陕西省缺血性心血管疾病重点实验室,总人数13人(核心成员8人),其中博士11人,包括陕西省科技新星”2名,陕西省高校青年杰出人才”2名,陕西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名。团队以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病理机制、心血管病新药开发、新型诊断技术研发以及心血管病合并症为研究方向,并围绕心血管疾病这一总的方向,通过有机整合充分发挥成员自身特点,对科学问题展开自由探索,并将有临床价值的研究结果进行转化。近五年来,团队成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陕西省创新能力支撑计划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等30余项课题,总经费约500万元。通过这种合作方式,团队成员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团队的建立有助于我省心血管疾病的防控和区域医疗水平提升,促进西安医学院的在相关领域科研水平,能培养团队内青年教师和学生的科研能力,最终促进我省经济建设和我校的四个一流建设!

数字化牙合修复重建创新团队

团队负责人:刘昌奎


负责人介绍:

刘昌奎,男,19769月出生,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口腔医学院副院长。1999年参加工作,2007年于第四军医大学获硕士学位,导师胡开进教授,2012年于第四军医大学获博士学位,导师毛天球教授,2012年进解放军总医院口腔科博士后流动站,导师胡敏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下颌骨及颞下颌关节的修复重建。现任中华口腔医学会牙及牙槽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口腔医学会颞下颌关节及牙合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口腔分会常委、 陕西省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陕西省口腔医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常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编号为81470726),参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编号为30973332,排名第2),主持陕西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主持陕西省卫生健康科研项目1项。参编专著3部,多媒体教材1部,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论著20余篇(8SCI收录)。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髁突假体及制作方法,专利号:201310486045.x)。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排名第1)。

团队简介:

数字化牙合修复重建创新团队依托于我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和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总人数11人,平均年龄35岁,其中高级职称4人,博士7人。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利用数字化技术构建梯度三维网状支架组织工程髁突,将数字化技术与口腔医学相结合,提出了个性化、精确化、微创化的颞下颌关节重建新型治疗理念和治疗方法。围绕这一方向,团队成员进行了大量研究, 将颞下颌关节形态重建与牙合功能相结合,初步形成了数字化功能性颞下颌关节重建的新方向,弥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梯度三维网状支架组织工程髁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将对我省牙合学学科发展、人才培养与口腔医疗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将使我省在相关领域逐步成为具有国内影响力的省份,也将逐步成为我省医药经济新的增长点与贡献者!




联系电话:029-86177457 传真:029-86168705

地址:西安市未央区辛王路1号 邮编:710021 备案号:XA12275